Where Creativity Meets Innovation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西甲风云⑤:欧冠的起源皇马的五连冠王朝

各位懂球帝,欢迎来到由@羽则 和@内德 联手为您带来的《西甲风云》栏目。本栏目每周三晚10点准时更新,想了解往期内容请点击题目上方的栏目标题。

上回说到,迪-斯蒂法诺经过了一系列激烈、挣扎又带着点儿荒唐的转会操作之后,终于成为了一个百分之百的皇马球员。

事实证明,皇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迪-斯蒂法诺是一条货真价实的好大腿。在他加盟皇马的第一个赛季(1953-1954赛季),他就带领着皇马拿到了阔别21年的西甲联赛冠军。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共代表皇马出战了282场比赛,攻入216球,扛着球队11年夺得8次西甲冠军,后来什么欧洲金球奖、世纪最佳球员、皇马百年历史最佳球员、FIFA名人堂球员等等个人荣誉摆了一墙,队史进球记录一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才被劳尔打破……

只可惜,虽然迪-斯蒂法诺在俱乐部层面俯视苍生,国家队却成为了他永远的痛处。他出生于阿根廷,代表阿根廷国家队踢过6场比赛,但1950年世界杯阿根廷弃权,1954年世界杯阿根廷没能取得参赛资格;后来他漂泊在哥伦比亚,代表哥伦比亚国家队踢过4场次赛,但哥伦比亚当时还没加入国际足联大家庭,所以他的出场被定性为“非正式”;1956年,迪-斯蒂法诺正式加入了西班牙国籍,这次终于为国征战了多达31场,然而1958年世界杯西班牙在预选赛被淘汰,1962年他又因伤错过……

总之,在那个国际足联还没搞出球员和国家队“一夫一妻制”的年代,迪-斯蒂法诺曾经为三支国家队征战过,却从来没参加过世界杯。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八字不合。

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个各路媒体都不发达的时代,既然迪-斯蒂法诺压根没能出现在世界杯的舞台上,那么他为啥却像贝利、贝斯特、贝肯鲍尔等贝式球星一样被世界熟知呢?

欧洲冠军杯,又名欧洲捞钱杯,如今在世界足坛可以说是最受广大人民和赞助商热爱的俱乐部杯赛。别看大耳朵杯现在这么受欢迎,当年这项杯赛刚刚萌芽的时候,其实并不受国际足联和欧足联待见。因为,这杯赛当初并不是官方组织的。

故事的开头就像大部分竞技体育的发展史一样:足球越来越受欢迎,各国都逐渐有了自己的联赛、自己的冠军、自己的明星,那么到底谁家的俱乐部更强呢?虽然两支俱乐部之间可以进行友谊赛分个强弱,但没有一个官方的比赛把所有强队召集到一起,就没办法看出自家俱乐部在全欧洲的名次啊。

比如,假设巴萨3-1赢了拜仁,拜仁2-1击败了尤文,尤文2-0完胜了阿森纳,阿森纳1-0绝杀了巴萨,你告诉我到底谁最牛谁最菜?

于是二战结束后,欧洲足球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落后的对战平台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跨服PK需求之间的矛盾。

其实早在1924年,奥地利足协主席迈斯尔就向国际足联提出了组织一帮国际俱乐部团战的伟大构想。但这个想法并没得到国际足联的认可,因为国际足联觉得:“国家队无小事,俱乐部无大事。所以俺们不想承接俱乐部赛事这种小单子……”

眼瞅着国际足联指望不上,迈斯尔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27年,迈斯尔代表奥地利足协联络了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三位中欧兄弟,共同创办了米特罗帕杯(又称中欧杯)。米特罗帕杯每年举办一次,由四个创始国分别派出两支俱乐部参赛。后来意大利、罗马尼亚和瑞士等国家先后抵达战场,每个国家派出的俱乐部也增加到了四支,这使得米特罗帕杯逐渐成为了当时欧洲影响力最大的俱乐部杯赛。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了,米特罗帕杯停办了。二战结束之后,中欧兄弟们元气大伤,直到1951年才恢复举办米特罗帕杯。然后大家发现,东欧和西欧、华约和北约,这些政治因素搅在一起谁都感觉不自在。

于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四国足协决定共同搭建一个新的对战平台——因为四个创始国同属拉丁语系,所以被称为拉丁杯。

由于当时各家俱乐部都不富裕,组织方又不能提供路费报销、食宿全免等优惠政策,所以拉丁杯本着节俭办赛的原则制定了两项规则:

B.减少交通支出,比赛采取赛会制,由四国轮流当东道主,所有球队在东道国完成比赛。

除了每届比赛决出俱乐部排名之外,拉丁杯还会计算各个国家的总成绩。每届比赛的前四名依次获得4、3、2、1个积分,然后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对各个国家所获得的总分进行统计,从而评选出最出色的联赛。这赛制很有创意有木有!初版欧战积分服不服!

一切准备就绪,首届拉丁杯于1949年在西班牙开打。巴萨作为西甲冠军代表西班牙出战,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决赛以2比1战胜里斯本竞技(现在应该统一叫葡萄牙体育)夺得冠军。更让巴萨球迷开心的是,这届杯赛的决赛场地正是皇马的主场查马丁球场,没有什么比在死对头的地盘上捧起王中王奖杯更爽的事儿了。

虽然拉丁杯总算解决了伊比利亚半岛和法意两国的俱乐部约战问题,还在1950年首创了“金球致胜”这种突然死亡规则,但这项杯赛其实和米特罗帕杯一样都有局限性。

如果你读过我们俩之前写的《英超风云》,没读过没关系,下个月《英超风云》一书将在懂球帝和各大电商平台上全网络销售,届时请大家踊跃掏钱购买,具体发售时间请咨询……

总之,给没读过《英超风云》的朋友们剧透一下。在现代足球1863年诞生一直到1929年,英格兰国家队从来没有输掉过任何一场比赛,绝对是世界足坛的霸主级人物。后来,因为和国际足联之间在要不要给球员发工资这事儿上发生巨大分歧,所以英足总从1920年至1924年、1928年至1946年两次退出国际足联。由于他们拒绝参加国际足联举办的任何活动,因此也就错过了1930年、1934年和1938年的世界杯,变成了一支圈地自萌的神秘之师。

然而,就像我们总对电影上映版的被删节部分抱有巨大兴趣一样,英格兰人虽然退出了江湖,但江湖上还流传着他们的传说。毕竟他们退隐之前是足坛的扛把子,所以大家都觉得:“只要邀请不到英格兰人,任何杯赛的冠军都不能算顶级!”(当然,很快这么想的只剩下英格兰人自己了。)

这时,一个想组织全欧洲范围内俱乐部赛事的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加布里埃尔-哈诺特。哈诺特当时是法国著名足球媒体《队报》的编辑,他这辈子为世界足球干了两件大事。

当然,哈诺特在提出举办欧洲冠军杯这一想法时也面临着邀请英格兰人的战略性难题。只不过突然间,这个难题似乎有了转机。首先是1950年英格兰首次跑到巴西参加了世界杯,战胜智利之后以两个0-1分别输给了美国和西班牙,小组赛惨遭淘汰。然后是1952年匈牙利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拿到了金牌,曾经拒绝和匈牙利进行友谊赛的三狮军团终于回心转意:好的,你有资格跟我交手了。

——1953年11月25日,温布利大球场,在当时被誉为“世纪之战”的这场比赛中,匈牙利以6-3的比分战胜了英格兰,英格兰的WM阵型被匈牙利的3-2-3-2(你也可以称作MM)打得落花流水。

为了证明自己并没有走下神坛,骄傲的英格兰人决定在俱乐部上找回场子。1954年12月的一场友谊赛,狼队以3-2的比分战胜了匈牙利的冠军球队洪韦德队。英国媒体立刻一拥而上,把狼队称为“世界冠军俱乐部”。

看到英国媒体的报道,哈诺特眼前一亮:“啊哈,拉英格兰人入伙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立刻在《队报》上撰文激将:“狼队只有等造访布达佩斯和莫斯科之后,我们才能宣布他们是世界冠军。因为你们还要击败其他出色的俱乐部,比如米兰和皇马。”然后,自傲的英格兰人立刻就上钩了,国内媒体和球迷群情激奋,到处回响着“谁怕谁啊!”、“跟他们干啊!”的呼声。

1954年,哈诺特向欧洲多家著名俱乐部发出了共同办比赛的倡议,各国反响不一。有些球队觉得这杯赛好啊,怎么到现在才组织呢,比如安德莱赫特;也有球队觉得这种大范围杯赛是在增加球队负担,而且球员工资咋算,来回的火车票谁给报了?比如,巴塞罗那。

其实,在哈诺特发出倡议时,他在西班牙最初想邀请的就是巴萨,因为巴萨既是1952-1953赛季的西甲冠军,也是1952年拉丁杯的冠军。然而,当哈诺特派《队报》驻西班牙记者卡洛斯-帕尔多联系巴萨时,巴萨高层却表示……不感兴趣。

于是,帕尔多的媳妇建议他再去找皇马问问。结果,皇马副主席萨波塔马上发现了这项杯赛之中潜藏的机遇,并且邀请帕尔多第二天坐飞机来马德里详谈。

当帕尔多到达马德里的机场时,看到了皇马派来接他的专车。而当帕尔多坐车到达查马丁球场时,看到了三个迎接他的人——皇马副主席萨波塔、皇马总经理卡尔德隆,以及,皇马主席伯纳乌。

会谈过程中,皇马三巨头高度赞扬了这项杯赛的伟大构想,会谈后伯纳乌主席还亲自给哈诺特写了一封表扬信,表达了皇马参赛的积极态度。而会谈的结果很明显:皇家马德里,最终得到了这张首届欧洲俱乐部杯赛的邀请函。

1955年春天,根据各支球队的综合实力和反馈情况,哈诺特和《队报》总编费朗、执行董事戈代共同拟定了一份包括18支俱乐部在内的比赛邀请名单。其中,既包括皇家马德里、安德莱赫特、维也纳快速等当时欧洲足坛的劲旅,也包括1954-1955赛季英格兰甲级联赛的新科冠军切尔西。

邀请函的内容是:1955年4月3日到4日,请大家到巴黎开个会,共商杯赛大业。

邀请的结果令人欣喜,这18家俱乐部有16家都派人去巴黎开会了。缺席的只有两家:一是苏格兰的爱丁堡爱尔兰人队,他们虽然没派人参加会议,但他们同意参加新赛事;另一家没来的是苏联的莫斯科迪纳摩队,他们的理由是俺们那旮沓天太冷了没法出门……也是醉了。

当然,最奇葩的又是英格兰人。由于时任英足总主席的斯坦利-劳斯明确反对“非国家非城市之间进行的比赛”,以及,“不由我们主办的杯赛算什么最高级别杯赛”,所以切尔西虽然同意参赛也派人去巴黎开会了,但是蓝军还是没能参加第一届的比赛。(对英足总有意见的切尔西球迷,请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尽管有这么多奇葩,不过并没有影响巴黎会议的胜利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各家代表将新杯赛命名为“欧洲俱乐部冠军杯”,并且讨论确定了赛制、比赛时间、比赛场地、收入分配等各项事宜。会议成立了欧洲俱乐部冠军杯执行委员会,其中,伯纳乌当选为委员会的第一副主席。

会后,委员会写了一封关于会议的总结,把开会的情况分别报告给了国际足联和欧足联。

当接到这份报告时,欧足联完全没把这项新杯赛放在眼里,既不认可欧洲俱乐部冠军杯执行委员会搭的这套草台班子,也不认为欧洲俱乐部冠军杯能在未来取得成功。

因为,当时欧足联正在全身心的酝酿着自己组织的一项杯赛——国际城市博览会杯。这项赛事的特点是:参赛者代表的是某个城市而不是某个俱乐部,性质上有点儿类似于我们的全运会。

虽然欧足联的态度很傲慢,但对于法国人组织的这个“欧洲俱乐部冠军杯”,国际足联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是因为,1954年的瑞士世界杯赛首次进行了电视转播并且大获成功,让国际足联看到了“欧洲俱乐部冠军杯”的商机。

所以,作为开源道路上的老司机,国际足联建议欧足联:“你们应该亲自组织欧洲俱乐部冠军杯,这个聚宝盆跑了你要悔一辈子!”欧足联琢磨着总得给国际足联面子啊,所以就勉强接受了上峰的建议。

于是,1955年5月欧足联在巴黎召开会议。会上,欧足联宣布接管“欧洲俱乐部冠军杯”,并将这项赛事改名为“欧洲冠军杯”,要求所有球队都要经过本国足协的批准才能参赛。

不过,欧足联这时候仍然心心念念惦记着自己的亲儿子——国际城市博览会杯。为了给博览会杯嫡长子的地位,欧足联特地安排国际城市博览会杯提前三个月进行了揭幕战,然后第二场比赛开始和欧洲冠军杯基本同步,这完全就是为了保证亲儿子先出生。

1955年6月,首届国际城市博览会杯率先开打,巴塞尔、法兰克福、伦敦、莱比锡等12座城市参加了比赛,巴塞罗那也派出了主要以巴萨球员为班底的“巴塞罗那11人队”参加(整支球队只有一人来自西班牙人队,其他球员都来自巴萨)。

1955年9月,首届欧洲冠军杯也正式开赛,皇马凭借着迪-斯蒂法诺的优异表现,一路击败了塞尔维特、贝尔格莱德游击队、AC米兰以及兰斯队,于1956年5月捧起了足球史上第一座欧冠冠军。

1958年3月,“巴塞罗那11人队”在决赛中击败了伦敦联队,捧得了首届国际城市博览会杯冠军。而这时候,距离皇马首次拿欧冠冠军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

事情很简单。因为博览会杯的设计初衷是给国际贸易展览会捧场,所以赛制也是配合着展会进程设计的。结果一帮老官僚展会期间举行的大小会议没完没了,导致展会一开就是三年,所以比赛也只能跟着踢了三年。

虽然巴萨成为了继皇马之后第二支拿下欧洲冠军的球队,但经过三年的拖沓,欧洲冠军杯的地位已经蹿升至欧洲之巅,皇马也因为连续三年的夺冠成为名符其实的欧洲俱乐部之王。

而另一边,博览会杯也一直举办着。直到1971-1972赛季,这项杯赛正式被更名为欧洲联盟杯,也就是欧联杯的前身……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既然欧冠影响力越来越大,博览会杯的赛制又如此松散,为啥巴萨不顺道也去参加欧冠呢?

这主要是因为,欧冠除了首届是邀请赛之外,之后几届参赛队都必须是各国的联赛冠军或者是欧冠的卫冕冠军。而在首届博览会杯的那三年里,巴萨并没有联赛冠军入账,所以也就没有资格参赛。唯一有机会参赛的首届欧冠,前面提到了,巴萨高层把邀请码扔给了皇马。

终于,到了1958-1959赛季巴萨看到了把皇马拉下马的机会。一是因为这赛季他们拿到了阔别六年的联赛冠军,有了参加征战下赛季欧冠的资格。二是因为皇马的核心迪-斯蒂法诺这一年已经32岁了,已经到了状态走下巅峰的年龄。

而恰恰在这个赛季,皇马迎来了一个新球员的加盟。虽然这个球员已经31岁了,而且还是个超重的胖子,但是他的名字叫:

普斯卡什之所以被称为“飞奔的少校”,是因为他当时效力的洪韦德是一支匈牙利军队旗下的球队,类似于我们曾经的八一队。因此,这支球队的球员是会被授予军衔的。

不过,“飞奔的少校”这一名号,早在他加盟皇马之前就已经在世界足坛打响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效力匈牙利国内期间,11年里在各种比赛中打进了512球,到现在仍然是匈牙利历史上的最佳射手。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所在的匈牙利国家队战绩显赫。

前面提到了,1953年11月,匈牙利在温布利球场以6比3的比分战胜了英格兰,结束了英格兰队在本土90年不败的神话(这段故事也请参考《英超风云》)。后来英格兰人很不服气,第二年就主动和匈牙利约战想找回场子。结果,匈牙利在主场把英格兰灌了个7比1。

那可是现代足球开天辟地的一代宗师英格兰啊!匈牙利人竟然主客场两回合把英格兰人踢了个13比4啊!这下,全世界都震惊了。

在这种背景下,匈牙利队顶着“世界最佳球队”的光环参加了1954年的瑞士世界杯。他们在首场比赛中以9比0的比分狂胜韩国队,在第二场比赛中又以8比3的比分战胜西德队。然而,普斯卡什在这场比赛中却被西德队的后卫踢伤下场,错过了对阵巴西和乌拉圭的两场比赛。

虽然普斯卡什在决赛带伤复出并且攻入一球,但他明显脚踝沉重,行动迟缓。最终,匈牙利在两球领先的情况下被西德队逆转,痛失冠军。

赛后,匈牙利媒体围绕普斯卡什口诛笔伐:“有伤为啥还要上场?”“拖累球队了吧!”“为了自己拿到世界冠军不顾球队利益!”“球霸!球霸!”

这下,普斯卡什彻底心凉了。这一凉不要紧,等到普斯卡什第二次参加世界杯,他身上穿的已经变成了西班牙国家队的战袍……

时间调回1956年。那一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事件发生时,普斯卡什正代表洪韦德队和毕尔巴鄂竞技踢欧冠。赛后,由于国内形势混乱,普斯卡什和一些队友拒绝回国。

“你作为八一队的一员竟然拒绝回国?”匈牙利足协一怒之下把普斯卡什告到了欧足联。欧足联裁决:普斯卡什禁赛两年。

在这两年期间,普斯卡什无球可踢,成为了史上最牛的待业青年。咱们都知道,如果你心情郁闷又没有工作,那多半对食物是没什么抵抗力的。于是,等到他重新出现站上绿茵场时,大家惊讶地发现,“飞奔的少校”已经默默发育成了一个“跑不动的胖子”。一上体重秤,他比两年前超重了18公斤。

结果,皇马主席伯纳乌大手一挥:“我要!”皇马董事会成员面面相觑,喷出一口老血,想现场给主席表演个胸口碎大石。

然后,伯纳乌默默地看完了董事会的表演,再一次——就像当年执意建球场一样,不顾董事会的反对,坚决地以1.6万美元的签字费签下了普斯卡什。

据普斯卡什当时的皇马队友阿曼西奥回忆说:“普斯卡什胖的像个孕妇,而且只在自己位置的5米范围内活动。”如今我们会把这样的球员称为懒蛋、散步侠,但当年普斯卡什的队友却必须选择原谅他。因为,普斯卡什就在自己那半径5米的黄金圈里,踢出了不可思议的数据。

在效力皇马八年期间,普斯卡什出场262次打入242球,39场欧冠一共进了35球,4次夺得西甲最佳射手。而且,他还是著名的大场面先生,两次在西班牙国家德比中上演帽子戏法,至今仍然是足球史上唯一一位在伯纳乌球场和诺坎普球场都上演过帽子戏法的皇马球员。

此外,普斯卡什为人和善,是个不折不扣的暖男,又在加盟皇马的前6个赛季里年年进球20+。所以短短几年时间,从队友到球迷,全都对普斯卡什从不信任变成了花样吹。不变的只有普斯卡什自己,他依然是个胖子。

1960年,33岁的普斯卡什迎来了人生中的最高光时刻。带着被巴萨夺去联赛冠军的郁闷,作为欧冠卫冕冠军参赛的皇马在1959-1960赛季的欧冠半决赛中成功淘汰了巴萨。而在决赛中,法兰克福开场就先进一球而且还打中了一次横梁。而之后的比赛,就在齐达内后来上演天外飞仙的苏格兰汉普顿公园球场,皇马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赛后,《法兰西晚报》把这场比赛比喻成一台“芭蕾舞剧”。当时年仅19岁的弗格森在现场看了比赛,后来他回忆说:“那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精彩的比赛。”

最终比分皇马7比3战胜法兰克福。迪-斯蒂法诺进了三球,普斯卡什进了四球,皇马成就欧冠五连冠!

虽然如今仍有许多人觉得皇马的前五个欧冠冠军含金量不够,比如当时只有联赛冠军能参加所以很多高水平球队被拒之门外,比如当时的足球强国苏联因为政治因素没有派队参加前五届欧冠……但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会在皇马的手下败将里看到兰斯(曾经是大巴黎加强版)、佛罗伦萨(单赛季不败获得意甲冠军)、AC米兰、曼联、巴萨、马竞这些伟大的名字,还有方丹、老马尔蒂尼、瓦瓦、皮安托尼、荣凯、拉马列茨、柯奇士、库巴拉这些著名的球星。

更重要的是,在这五年里,欧冠逐渐从后妈养的孩子变成了欧洲足球俱乐部公认的最高荣誉。而皇家马德里的名号,也因为这无与伦比的五连冠,永远铭刻在欧洲冠军杯之上。

截止本期,我们已经用了4期的篇幅和大家详细掰扯了巴萨皇马故事会。看腻了吧?想要呼唤其他球队没人权了吧?

放心,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将和大家聊聊西甲其他球队,以及足协、西甲联盟的风云故事。

No Response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